青春广场

当前位置:首页>>青春广场

【处长琐谈】从陈寅恪先生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想到的

发布时间:2023-03-15   浏览次数:0

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学者、语言学家,学问淹博,横绝一代,被誉为“教授中的教授”,也被人称为最后的国学大师。陈寅恪先生的生平轶事很多,其中比较流行的一个,是关于他的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。

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,说的都是陈寅恪先生上课的事。所谓“三不讲”,一般的传说是:书上有的他不讲,别人讲过的他不讲,他自己讲过的也不讲;所谓“四不讲”,一般的传说是:前人讲过的他不讲,近人讲过的他不讲,外国人讲过的他不讲,他自己讲过的也不讲。两个说法有一定的出入,但大体相同,总的意思是陈寅恪先生上课,只讲未曾有人(包括他自己)讲过的内容。

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内容,这个标准太高了。陈寅恪先生就算学问再大,也不太可能做到吧?查阅多本陈寅恪传记,参考他学生的各种回忆,其实并没有发现关于陈寅恪先生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的直接记载。但陈寅恪先生一些学生的回忆中也确实涉及到了类似说法。卞僧慧追忆陈寅恪先生1935年秋在“晋至唐史”一课开课时的解说时说:


本课程通史性质,虽名为晋至唐,实际所讲的,在晋前也讲到三国,唐后也讲到五代,因为一时代的史实不能以朝代为始终。……每星期二小时,在听者或嫌其少,在讲者已恨其多。其原因有三:一则以自己研究有限,自己没有研究过的,要讲就得引用旁人的研究成果与见解(包括古人的与今人的),这些都见于记载,大家都能看到,不必在此重说一遍;一则是有些问题确是值得讲,但一时材料缺乏,也不能讲;一则是以前已讲过的也不愿再重复,所以可讲的就更少了。现在准备讲的是有新见解,新解释的。


根据这段回忆,陈寅恪先生在这门课前确实说过,自己讲课,以自己的研究为限,既不讲古人和今人的,也不讲自己以前讲过的。另外,材料缺乏,没法讲的内容也不讲。就此来看,陈寅恪先生的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,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

陈寅恪先生的“三不讲”或“四不讲”,反过来突出了他“准备讲的”,也就是他所说的“有新见解,新解释的”。也就是说,陈寅恪先生格外强调了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。这意味着,陈寅恪先生的上课,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,更是对自己的挑战。在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知识的同时,陈先生也在倒逼自己不断取得新的成绩。可以想象得到,从陈先生课堂上受益的,不仅仅只有听课的学生,还包括他本人。陈先生最终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,桃李满天下,未必不与他的这种上课标准有关。

我们很难达到陈寅恪先生这样的高度,也不是所有课程都必须像陈先生这样来做。但是,面对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日益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,如果我们的课程还只是满足于提供随处可得的、甚至是陈旧的教学内容,那么,我们的失败一定无可避免的,而且是迫在眉睫的。另外,在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同时,这些课程也会逐渐失去对教师自身的反推作用,最终沦为师生的共同赘疣。所以,不管是从学生培养还是教师发展的角度来说,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学术含量,坚持创新,保持前沿状态,都是一件大好的事情。

我们应该,而且必须努力,让课程、课堂成为知识更新迭代的发布现场。

(作者:新狮1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