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处长琐谈】一流的课程,一定要有一流的考核
发布时间:2024-01-17 浏览次数:0次
前几天,我们教研室群里有老师感慨说,这门期末考试的作业,好几个学生明显是用AI写的,甚至都没怎么修改就交上来了,但居然也挑不出太多的毛病,实在令人头疼。这位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伙的共鸣。实际上,我在自己课程的期末作业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。看样子,随着各种AI程序的推出和深入发展,这种用AI来写作业的事情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,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。
能不能用AI来“写”作业呢?我个人的看法是,我们可以用AI来帮助我们将作业完成得更好,但不能用AI来取代我们敷衍一个作业的完成。也就是说,我们应该用AI使我们变得更强,而不是让AI使我们变得更懒。但这只是个常识性的价值取向问题,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。真正引起我思考的是,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用AI直接、较好地解决我们布置的作业,这到底说明了什么?
如果一个学生真的能够用AI直接、较好地解决我们布置的作业,我觉得,这中间最重要的,可能不是学生出了问题,而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出了问题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这场攻防里,老师的常规之盾在学生新式长矛的攻击下失效了。我们不能只指责学生不讲武德,而不反省自己的盾不够坚固。
这几年我参加了不少课程建设的讨论、评审以及检查等等活动,见识了很多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。几乎所有课程建设的目标,最后都是成为“金课”,或者说是一流课程。在“两性一度”建设原则的指导下,很多老师在教学理念更新、教学内容重组、教学技术迭代、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卓越的探索,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。但我总感觉到这里面似乎欠缺点什么。这半年来,这种感觉越来越尖锐。学生用AI来完成作业这件事,终于让我意识到,这些课程建设共同缺乏的,可能是一流的考核。
很多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。但如果我们去看它的考试,就会发现一些可能还比较严重的问题。我在参加一个学校的教学审核工作时,特意调阅了我自己从事专业的某门课程的期末试卷。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,这门课程的期末试卷,在整张试卷的题型结构以及具体题型上,和很多学校的同类课程考核几乎没什么差别,也和我自己二十多年前上学时考过的几乎没什么差别。不仅如此,这门课程的考试重点也看不到太大变化,甚至里面的一些具体试题,我二十多年前就考过了。我再去调阅了一下它的参考答案,发现它们也和我二十多年前初见时相差不大。二十多年过去了,时间这把杀猪刀改变了我们太多的东西,但似乎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格外偏爱,还让它保留着当年的样子。我甚至在想,是不是在我初见之前,它们就已经是这个样子,而且很长时间了?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张若虚在《春江花月夜》的迷思,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。
这是个别的现象吗?恐怕未必见得。我回想自己这些年的所见所遇,不管是日常普通的课程教学,还是精心打磨的教学比赛,绝大多数课程关注的重心都在教学理念创新、内容重组、方法以及路径设计等方面,很少在课程考核上特别用心。能够进行过程性考核、多维度评价,就已经是很不错的考核创新设计了。但问题是,如果这些考核和评价都是浅层次、平面化甚至是重复的呢?如果我们的学生早就谙熟了这种考核的内容和套路呢?这种考核究竟还有多大的意义?甚至是,这门课程到底还能有多大的成效、多大的意义?所谓的一流课程,难道仅仅只是一流地把一流的课程内容输送出去,而不需要关注学生真正的收获吗?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都应该是否定的。
如何才能知道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收获?我想最重要的方式,就是通过一流的考核来检验。一流的课程,必须要有一流的考核,否则就只会成为一场热闹的游戏。一流的考核,不仅仅应该在考核内容上下功夫,更要在题面设计、考核思路上下功夫,要以考出学生真正的知识、能力收获为主要目标。更具体点说,就是我们的考试,哪怕一直都在考核同样的重点内容,也一定不能一直采用同样的试题、同样的题型和同样的模式,而是要努力将题出活,不能死板,不能套路,更不能重复。我们既要考查学生在传统的、熟悉的情境中的知识运用能力,也要考查学生在变化的、陌生的情境中的知识运用能力,而且后者显然更为重要。用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试题、题型来考查今天的学生,不管结果如何,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反思。
回到开头我们所说的学生用AI来完成作业的问题上。其实现在的AI还主要处于弱智能发展阶段,由于投喂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有限,它的习得能力还主要体现在对常规的、模式化的内容处理方面。如果AI能够轻松应对,只能说明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进步了。
(作者:新狮121)